最近這幾年,在設計界盛行的設計趨勢是“可持續發展”,或者我們所說的:“永續設計”。
義大利駐馬來西亞大使 Cristiano Maggipinto 引用了對今年活動至關重要的三個關鍵詞:“義大利製造”、“可持續性”和“重啟”。根據 Cristiano Maggipinto 的說法,他認爲:
“後疫情時代的恢復計劃和重啟,必須是可持續性地向前發展。本屆 2021 年義大利設計日的主題核心,圍繞在今年由英國與義大利共同主辦的聯合國第 26 屆氣候變遷高峰會(COP-26),所提出最關鍵的全球議題來展開討論,需要考慮到今年對於保護環境的重要性,如何應對嚴峻的氣候變化,同時促進真正的可持續發展。”
“設計,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。尤其日常物品,可從構想設計階段開始融入可持續性,將會對經濟發展帶來至關重要的變化。”
小編給大家個別介紹研討會當天的主講者,以及他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,帶來值得引發我們去探討和深思的觀點。
Prof.Silvia D’Ambrosio
今年第5屆義大利設計日的設計大使。
擁有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,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碩士學位。
現於米蘭理工大學設計系 CiLab 創意產業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員。
改變消費模式
Prof.Silvia 認爲對抗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,最好從個人的生活實踐開始。透過我們日常生活簡單、微小的動作,只要聚沙成塔,加總起來會對地球生態系統,產生不可思議的正面影響。
現在很多的年輕人正在提高對環境、社會、能源和流動性問題的意識。受到 Greta Thunberg 啟發的運動的帶領下,他們認知到需要以更公平、更可持續的方式來重新設計我們的世界。當人們不禁開始思索未來,重新正視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,從改善你的消費模式,或多或少都可以拯救地球生態。
根據 Pwc Observatory 2018年,針對永續消費的數據顯示,Z世代的青年更願意將錢花費在重視“環保永續、社會責任”的企業的商品。比起千禧年代( Millennials),Z世代的年輕人對可持續產品展現出更高的購買意願。
無論你是購買物品或食品,很多人都會先閲讀產品包裝上的標籤信息,除了截止日期,也可以留意包裝是不是由永續性材料製成的,特別是有沒有環保標籤。產品包裝上的標籤資訊内容越透明,消費者的環保素質也能逐漸提高。
轉型城鎮
許多國家開始思考如何重新設計產品和服務流程,重新定位城市與大衆的關係;運用設計思維,設計解決社區問題的方案。在法國巴黎,從以人爲本的設計角度出發,成功推出“15分鐘城市”的概念來重新微調城市規劃,讓生活回歸純粹的本質。
民衆能以超近的距離,在15分鐘的步行路程範圍内,滿足工作、購物、休閒、設施、政府服務等各項基本需求,設計出更方便生活起居的高效社區。在這種背景下,設計文化已經從設計事物的實踐,演變為應對社會上各種複雜且挑戰難題的解決方案。作為設計師,必須以更具包容性、公平性和彈性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設計。
Prof. Luca Fois
連續擔任前幾屆義大利設計日的設計大使。
現於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擔任簽約教授。
同時也是該大學策略與特別溝通項目的創意顧問。
POLI.design設計學院的副主任,專長兒童與玩具設計專業。
培養兒童的“可持續行爲”
兒童和永續既是人類的「現在」也是「未來」。兒童的可持續行爲必須從小培養,從玩樂中學習,讓他們從小建立愛護地球的價值觀,更早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。通過設計更高質量的玩具,幫助兒童未來成長為更優秀的成年人。
設計師可結合教育、娛樂、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觀念,融入到兒童玩具的設計裡,同時不忘關注兒童的創造力、多技能,與智力發展,尊重他們獨特的個性。這類創新的玩具能以互動式方式起到共鳴的觸動,讓兒童對環境的理解有更新的認識,給他們傳遞節約、可持續性、回收利用的概念。
可持續性是一個過程
可持續性從廣義上來講,是必須能夠保持一定的過程。包括:先從小處做起,並結合技術、創意、文化、甚至消費者的行爲,進一步解決各種新衍生的問題。
現在設計也是一種產品、一種服務和一個系統,隨著系統的相互連接,設計變得更加複雜。設計將能決定一個項目的可行性。甚至有多種因素能影響它的可持續性,包括:材料、技術、能源、運輸、使用、產品生命週期、廢料和廢棄物的處置。設計,可針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議題提出適切的設計解決方案,來改善目前的情況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。
Ar.IDr.DR.Tan Loke Mun
馬來西亞著名獲獎的建築師與室内設計師,同時是 DrTanLM Architect 執行董事、ArchiCentre Sdn. Bhd. 董事、DLTM Design Group Sdn. Bhd. 創辦者暨董事。
從事30多年以來,獲獎無數其中包括:ASEAN Energy Award、Futurac Green Leadership Award、PAM 和 REKA Awards,以獨到的建築理論享譽國際。
自2003 年起,加入馬來西亞建築師委員會一直到至今依然很活躍。
曾在2005至2007年間,擔任馬來西亞建築協會主席。
綠色建築指數 (GBI)
對於 DR.Tan Loke Mun 來説,隨著氣候危機越來越嚴重,綠色建築的概念已逐漸變成一種必要的元素,而不只是一種建築形式或風格。他曾在2009 年領軍研發了馬來西亞綠色建築指數(Green Building Index),也在之後成功打造出馬來西亞第一棟獲譽為「最高白金等級」的綠色建築-‘S11 House’,也是他本人的住宅。
在2020年2月份,他在屋頂加裝多個25kWp太陽能光伏板,將光照的熱能轉換成電能,供應整間家的電源需求,最終成為淨零耗能的建築。不僅如此,屋頂處有15個抽風機設備,主要用來加強空氣對流,將熱氣透過頂上的抽風機排出室外,讓室內長期處於通風涼爽、舒適宜人的溫度。
複合式功能綠色建築
疫情改變了我們的常態,我們被迫居家工作,重視起居家的生活作息。尤其當你整天宅在家,一定會很想要出門透透氣。很多設計團隊、建築師爲此重新思考空間的新定義,改善人與空間的互動模式,功能單一且固定結構的大樓可能會被逐漸淘汰。
在未來會用建築設計來回應時代賦予的新課題,多元應用將會是未來的建築趨勢。不久的將來會建立一棟高靈活性、多功能的新型垂直綠色建築。集合工作、共享空間、娛樂、文化藝術、購物、餐飲、運動、都市農場等多元用途於一身,實現各層各有不同的設施功能,將人的生活重心從平地移到高空上,是一件可預見的未來生活模式。
未來的建築設計,將更多地融合室內和室外空間,規劃引進自然的空氣流動、自然通風來達到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目的。甚至將工作會議時間限制在 45 分鐘以內,打造專門的包裹收取辦公室,並設置篩查檢測和消毒室。
IDr. Joe WH Chan
創辦多次獲獎的著名設計團隊 DesignTone Interior Practice的創辦人暨董事。
曾擔任多所學院與大學室內設計學術課程的工業顧問。
目前,他是馬來西亞建築認證和教育委員會的小組成員。
馬來西亞建築師委員會的註冊專業室内設計師。
馬來西亞室內設計師協會 (MIID) 的榮譽司庫。
義大利精湛的創新精神
距離疫情正式暴發前的2019年10月份,Joe Chan 曾參與我們 iN Publishers 和義大利知名設計媒體 DDN 聯合籌辦,爲期1個星期的義大利米蘭設計考察團。設計考察團的主要目的是:讓馬來西亞設計師與建築師能透過探訪和交流,加深對義大利知名家居設計品牌的認知,獲取義大利設計相關產品的第一手資訊。
深入到訪義大利主要的大理石產地 Carrara,各大頂級家居品牌的體驗館和生産線如:Antoniolupi, Res Italia, SCIC, Rugiano等等。通常設計師只能透過一些大型設計展覽、陳列室來了解各家品牌展出的最新產品,但鮮少有機會可以親自觀摩背後一系列的生産過程。他在每次的探訪和品牌創辦者的深入交流中,意識到義大利人已經在發展並挖掘有潛質的新材料,甚至積極探尋更綠色、低碳、環保、更高效的可持續性材料,和利用可持續的方式來製造他們的產品。
讓他更爲驚嘆的是,這些品牌在市場上屹立多年,代代流傳至今;除了掌握固有精湛的工藝技術之外,也不忘持續透過創新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和技術。深切的關注人文以及環境領域,將創新技術應用在永續再生資源,盡最大的可能來延緩氣候變遷的嚴重性。
採用永續性材料
疫情對我們的生活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;改變我們習以爲常的生活模式。設計師可以從源頭開始把控,在設計一個新案子裡,首選使用可再生、回收的替代性資源。自從參與那一次的米蘭設計考察團,改變了他一貫的設計實踐方式。他在接下來參與的各項設計案例裡,都會優先融入綠色元素。
比如:在他近期主導的商業空間理髮院的設計案例中,在設計初期融入環境影響意識,最終選擇採用來自義大利 Nikkolor——奈米水泥塗料,一種結合石英砂、大理石粉末、礦物質和特殊添加劑組成的環保性綠色塗料來取代天然石材,減少對天然資源的開採,不破壞環境。
特別説明這個的原因是因爲:整個案子中有涉及使用到Nikkolor的施作工程,全由馬來西亞的工班師傅一手完成。他們在義大利接受石材手作的專業培訓,將義大利的工藝技術內化成自己技能的一部分,是一項知識和技術的傳承。當我們面對這場疫病大流行,人類純粹的勇氣和生存本能,將推動我們做思想上的轉變和創新,並適應、重新開始、迅速果斷地採取有效的行動,就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。
Prof. Ts. Dr. Khairul Aidil Azlin
2003年在日本千葉大學獲得設計管理博士學位。
2018至2021年間,擔任馬來西亞工業設計師協會(PEREKA)主席。
現於UPM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,工業設計系擔任教授。
他是創新與可持續工業設計研究團隊(INSIDE Lab), 以及Dekophonix Sdn Bhd.的創辦人。
產品生命週期思維
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,對促進永續發展這件事,都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。對於可持續性,消費者需要透過教育與日常生活中的實踐,意識到消費選擇並不只是影響自身,而是能擴大到整個環境與生態系統。很多人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,而是選擇忽視了整個大環境總體效益。
當我們在消費時,需要考慮產品生命週期,考量到產品可能會對環境生態和社會帶來哪些長遠的影響。如果產品生産製造商和供應商,揮別以利之上的思維,在生産過程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,採取對生態環境直接有效的行動;甚至從一開始設計師在設計新產品時,提倡採用可持續材料,設計出盡可能減少浪費、對環境友善的產品,在未來一定會建構出比現今來得更美好、可持續的世界。
工業廢料升級再造
在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,從資源開採、設計、加工生産產品,物流運輸到消費者的手中,產品的價值居高不下。但一旦產品被使用后,就會遞減價值,直到變成廢棄品。尤其,不具備回收價值的產品,最後都會落個土地掩埋或焚化收場,給環境生態造成負擔。
而在循環經濟思維中,一個系統的廢棄物,就是另一個系統的資源。如果產品的原料還具備回收價值,能升級再造轉換成資源,就能創造更高的價值,賦予廢棄物第二個全新的生命週期。
以東馬砂撈越的西米棕櫚為例(Sago Palm),工廠從棕櫚内提煉出西米後,棕櫚樹幹的殘餘渣滓,通常都會變成廢棄物。透過有規劃地收集這些廢棄物,並找到適當的技術,可以升級再造轉變成各式建材產品。西米澱粉和廢料可用於替代石蠟,提高Batik蠟染的產量等等,把廢棄物以不同的形式變廢爲寶,來延續原材料的價值。
小編結語:
其實像是“綠色、環保”,這類理念在設計領域已經推行了很多年,並不算是新鮮的議題。無論你是設計師或者是消費者,只要從此刻開始正視資源有限的事實,從價值觀開始轉變,從小處著手,一定會給環境帶來莫大的改變。
點擊觀看影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