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LifestyleEvents 【專訪】中國建築師馬岩松:「建築應該成為自然經驗的一部分」 | BODW 2024

【專訪】中國建築師馬岩松:「建築應該成為自然經驗的一部分」 | BODW 2024

by creativehomex

無論是在北京城市中,刻劃出東方山水意境的「朝陽公園廣場」、矗立於松花江畔的白色流線型「哈爾濱大劇院」或是在古老沉靜的胡同裡,充滿未來感的「胡同泡泡 218 號」等,這些作品共同描繪出 MAD 建築事務所創辦人馬岩松的獨特世界觀——一種在自然與未來之間遊走的建築語言。

2024 設計營商週(BODW)特別邀請到這位傑出的華人建築師,與《CreativeHomex》分享他如何從自然與情感出發,探索設計的無限可能。

Q:作為中國建築師,您如何在設計中融入或輸出中國文化?

馬岩松:我不會刻意去說我的設計是「中國風」,但因為我在這裡長大,自然受到歷史與文化的影響。現代建築的起源多來自西方的工業革命、新材料與技術,而東方的傳統建築文化卻缺乏現代化的延續。北京給我的啟發很深,在城市中心仍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,正是這種城市與自然共生的狀態,讓我思考:建築不應該只是一個結構體,而應該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「經驗」。

Q:您經常提到「山水城市(Shanshui City)」的理念。這個哲學如何影響您對未來城市的想像?

馬岩松:在西方,對自然的理解多半是理性與功能性的,比如談永續、談能源;而在東方,自然是一種精神象徵,是人內在情感的延伸。「山水」不是單純的山與水,而是一種想像、一種心靈的對應。我希望未來的城市能找回這份情感與詩意,讓建築不只是城市的肌理,更是文化的延續。

Q:您曾提到「自然是建築的一種材料」。能否進一步談談這個觀點?

馬岩松:建築當然需要材料,但更重要的是光與空間。那是人最先感受到的東西。有些人說我的建築像是「去物質化」的,也許是因為我希望材料與技術退到幕後,讓情緒與氛圍成為主角。我不想炫耀建築的結構,而是希望人走進來時,能感受到一種被光、被空氣包圍的柔軟。

Q:西方觀眾常說,您的作品像是「中國哲學的未來式」。您如何看待科技在其中的角色?

馬岩松:科技無處不在,也改變著建築。但我認為科技應該讓我們「更自由」,而不是成為新的限制。我不想讓建築只是展示技術,因為技術更新太快。好比今天的創新,二十年後,可能就成為了廢棄物。真正能留下來的建築,是那些能超越技術、持續啟發人的作品。所以,我希望用科技去實現靈感,而不是被科技定義設計。

撰文:Lee Khe Ying 


點擊觀看影片:

 

Related Articles

Leave a Comment

1 × 2 =